当前位置:



试论淮安茶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意义——为淮安市第一届“武林斗茶”大会而作
来源: | 作者:tea0001com | 发布时间: 2015-05-15 | 441 次浏览 | 分享到:

茶源自我国西南,随着茶产业发展及茶事活动的推动,饮茶之风顺长江而下,逐步流传到各地。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一个地方(非产茶之地)饮茶的精细程度越高,这个地方的经济则越发达。如:早在茶文化形成的唐代,首都洛阳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比屋之饮”;而今,诸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均饮茶量远超其他地区。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其符合马斯洛之“需求层次”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世人之所以将“茶”置于末尾,无外乎温饱之余,清饮雅尝则成为必要。

由此可见,饮茶活动与经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地方茶事活动开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

2014年,江苏淮安成立了首个茶文化协会,同年6月,举办了第一届地方斗茶大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正如区文广新局局长杨文杰所说,武林斗茶会在淮安举行,对保护与传承淮安的茶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一、淮安茶事活动概况

淮安历史悠久,境内有著名青莲岗文化遗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饮食文化,因淮扬菜而闻名于世。就饮茶而言,淮安与茶文化也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淮安就有种茶、饮茶的习俗。陆羽著《茶经》里有:山阳南二十里有茶坡,淮安最知名的小吃叫茶馓。明清两朝在河下形成一条近百米长的石板街——茶巷,当时是全国知名的茶业集散地和饮茶品茗首选目的地。

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开国总理周恩来都是地道的淮安人。文人与茶总有些许不解之缘。就拿周总理为例,周总理偏爱龙井,当年到杭州梅家坞视察,喝完茶后把叶底也不浪费,“周总理吃茶”之典故也流传了开来。

二、首届淮安斗茶大会盛况

“斗茶”又称“茗战”,通过斗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样的茶是好茶,怎样的沏泡茶汤品质更佳,怎样的茶品质等级高,不仅可以增进茶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更可以培育人们的雅艺精神和审美情趣,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01461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由淮安市茶文化协会主办的——“淮安市第一届武林斗茶大会”,在淮安楚州勺湖公园顺利举行。

斗茶会由淮安楚州名茶坊承办,得到茶馆标准化推广委员会和公刘子茶道苑等多方大力支持。首届淮安斗茶会保留了武林斗茶的传统项目,包括三大PK项目:即斗沏泡茶能力项目;斗茶品项目;斗鉴别茶汤能力项目。

整个斗茶会现场,座无虚席,参赛选手、评茶师、茶道爱好者济济一堂,气氛紧张而热烈。

另有汉韵淮安国学社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汉服表演,宽袍大袖,古风古韵,与传统茶文化相得益彰,烘托出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更有长嘴壶茶艺表演极其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三、淮安茶文化活动开展的经验与展望

1、需要进一步推动饮茶之风

如上说述,淮安饮茶历史悠久,然而,由于淮安地处苏北,本地经济并不发达,淮安人饮茶之风有待提升。相较而言,淮安的饮酒之风相当彪悍,酒桌之上,敬酒必须来回两轮;淮安的地方特产名酒有:“双沟”酒、“今世缘”酒等。

从长远来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健康日益为大众所关注,饮茶与饮酒的地位将发生变化。目前看来,淮安当地人对科学饮茶缺乏了解,喝茶尚未上升到一定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想泡好一壶茶基本不可能。这就需要相关行业推动。

2、多方助力,有序推动茶文化产业

这次淮安斗茶大会的开展,受到了多方茶叶专家、学者及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支持、参与。特别是得到了全国茶馆标准化推广委员会武林斗茶管理办公室和公刘子茶道苑周文棠老师的大力支持!国内茶馆标准化推广委员会,是国内茶馆行业规范的政府部门,其举措对国内茶产业有规范、引领的效果;而“公刘子茶道”周文棠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茶学专家,也是“武林斗茶”茶事活动的创始人,从事茶文化推广活动多年,经验丰富。此外,还有作为茶学人才培育的摇篮,江苏食品药品学院的众多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斗茶”盛会,为淮安茶文化的顺利开展推波助澜。

有上述多方助力,加上淮安市茶文化协会的努力,今后,有序的开展更多的茶事活动,必将促使淮安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兴盛。